摘要:缺乏专断性权力的基层政府如何常规化地推进政策执行,是学术界有待解释的问题。本文以农地确权为例,分析在政策执行所需的财政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基层政府如何有效动员并促使村干部完成农地确权工作。本文发现,基层政府一方面通过权力支配和利益置换相结合形成“权力—利益之网”使村干部在政策执行时与其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则运用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相结合所勾连起的“公—私伦理之网”来确保村干部的行为与其预期一致。权力支配和“讲政治”的机制由于与体制相契合而更多在“前台”使用,而利益置换和“讲情理”的机制则更多在“后台”使用。
关键词:政策执行;权力支配; 利益置换; 行动伦理;
文章来源:《社会学研究》2019年第4期
作者:狄金华,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
一、研究问题
在缺乏专断性权力的情况下,农村基层政权如何有效动员村庄/村民来执行政策,仍然是值得探讨的议题。在基层常规治理中,基层政府如何对村庄/村干部进行有效激励和动员,仍然是一个有待打开的黑箱。文章试图以农地确权政策的执行为例,解析在项目制运作背景下乡镇基层政权如何对村庄/村干部进行动员和激励。
二、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文章以笔者2015 年以来对 H 省江县。农地确权政策执行的追踪调查为基础,呈现在特定资源结构和关系结构下的乡镇政权如何对村干部进行有效激励和动员。文章通过对乡镇动员过程中各方行动者的分析,展现了乡镇在动员村庄过程中的多重逻辑,即前者一方面通过权力支配和利益置换相结合形成“权力—利益之网”使村干部与其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又通过“讲政治”与“讲情面”的方式,运用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相结合所勾连起的“公—私伦理之网”来约束村干部的行为。其中权力支配机制是乡镇干部依凭科层制所赋予的正式权力对村干部进行动员,它代表着一种正式的组织权威,强调以事本主义、程序性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执行政策。“讲政治”机制的核心是乡镇党委将落实政策上升为“中心工作”后,用非常规、打破科层结构束缚的方式整合资源,克服既有制度限制与资源匮乏的局限,从事本主义上升到“党性”等组织原则层面来推进政策的执行。如下图所示,由于权力支配机制和“讲政治”的机制与行政体制和政治体制相契合,因而其更多地适用于前台,在公开场合实践。
三、研究结论与讨论
文章通过个案解读,考察了在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的情况下,乡镇如何动员村庄保障政策落实,并对由此形塑出的“乡—村关系”进行了探讨。文章发现,项目制的实施,特别是无条件个体项目的存在,赋予了乡镇可与村干部置换的资源。同时,包村干部与村干部之间的私人关系同正式组织关系一并形塑出一套“公—私”的行为伦理法则来约束村干部。总而言之,当外部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之后,“权力—利益”与行动伦理所勾连的基层政府动员体系又将如何变化,又将对乡村关系产生何种影响,这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