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社会组织研究院
中心首页中心概况成果简报专题人才培训联系我们
热点文章
 
学术交流
您的位置: 首页>学术交流>正文

​2019年第二期沙龙回顾:城市社区整合的空间视角: 空间结构类型与街邻关系水平

时间:[2019-01-08]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17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和广东省社会组织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19年期学术沙龙在南校区D座506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沙龙由华南理工大学贺霞旭博士主讲,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刘春燕主持。出席沙龙的嘉宾有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彭未名教授、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高云坚书记、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涂斌教授、广东社会组织管理学院副院长陈胜副教授、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柳玉臻老师等专家学者以及学院学生

学术沙龙现场

     贺霞旭博士城市社区整合的空间视角:空间结构类型与街邻关系水平为题展开话题。她采用全国大规模调查数据,从空间结构视角分析其对街坊/邻里关系的影响。通过样本描述和模型验证发现:社区社会空间的影响中,使用了社区社会空间二重性概念,分别从社区异质性和本地人口比例(属性组成)、居民参与(行动)两个方面来分析街邻关系水平。居民的凝聚力可以实现对异质性负效应的补偿。社区物理空间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建筑楼宇、道路、设施等既可能是促进居民分散力的因素也可能是促进融合的因素,这与物理空间在社区中的设计差异有关。好的生态或坏的生态之间是具有清晰的界限,友好型的生态空间促进社区凝聚力的形成。罗曼蒂克的紧密融合或散沙式的隔离难以成为现代社区的发展标准,但居民对住区有限的责任感和适当的分隔确是必要的,融合因素本身的局限和分隔因素的二元性,也使社区建设者思考居民选择性融入或隔离的益处以及可行性。同时,社区的空间结构处于变化中,因社区的人口流动、社区的空间互动、组织或居民参与,事件、政策、制度、意识、外力介入等原因交织在一起,使得社区在向着分散力或凝聚力发展的过程中总是较难达至平衡。而这些交织在一起甚至互相干预或影响的因素,在当前的数据中暂时无法展现,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互动环节中,彭未名院长就社区营造的顶层设计与贺霞旭博士展开深入讨论。


贺霞旭博士

 会后,大家一致认为本期沙龙具有现实性,并肯定了这种学术研讨形式的积极作用。

 


上一条:​2019年第三期沙龙回顾:流动和留守儿童的社会创新服务

下一条:2019年第一期社会治理主题学术沙龙顺利举办

关闭窗口

中国 广州市 番禺区 小谷围广州大学城 广东省社会组织研究中心 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