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社会组织研究院
中心首页中心概况成果简报专题人才培训联系我们
热点文章
 
学术研究
您的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正文

文章推送:认同与参与——城市居民的社区公共文化生活逻辑研究

时间:[2019-11-06]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摘要:本文通过对居民在参与行动中由集体记忆产生群体认同、在获取社会报酬中实现角色认同、于自我价值重建中重拾个人认同过程的深描,阐释了基于认同的三种持久参与逻辑。研究发现,认同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生产与再生产是推动居民持续参与的重要动力机制,这种认同性参与的持续产生是以居民对多维认同的追寻和实践为重要动因,以认同和参与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循环互构为重要特征的,而推动认同与参与之间互构的关键力量是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这种基于认同的持久参与模式具有一般意义,它不仅作用于公共文化生活,而且可以普及到现代社会其他公共生活中,为各类居民通过参与公共活动建构群体归属感、追寻自我实现开辟了途径。


关键词:认同性参与逻辑;集体记忆;社会报酬;自我价值;持久性参与机制

文章来源:《社会学研究》2019年第2期

作者:颜玉凡,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叶南客,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南京市社会科学院

 

一、研究问题

 特定居民的积极参与固然与政府提供的多样化服务有关,但也不仅仅是外部力量支配的结果。许多居民往往会充分发挥能动性,运用不同的行动策略,建构具有认同感的日常生活,重建可以彰显自我价值的生活秩序,而这种认同感又会推动其不断深入参与下去,进而形成了他们的持久参与逻辑。基于此种认知,文章关注持续参与的居民背后的认同性参与逻辑,以及该逻辑背后隐藏的持久性参与机制。具体来说,笔者试图理清三个问题: 1.行动者为什么参与公共文化生活? 2.行动者如何在参与中建立起不同类型的认同感? 3.在认同感驱使下,引导居民持续参与的行动机制是什么?

二、分析框架

 文章选取“过程-事件”的研究策略,通过“事件性过程”的质性研究来观察和体验居民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发现对其认同感真正起作用的隐秘机制,进而揭示由认同所驱使的持久性参与逻辑。对于“过程-事件”策略而言,最合适的研究方法就是深度个案法。因此,笔者通过搜集整理集合性个案,关注不同个体以何种共通的方式参与公共文化生活,挖掘他们共有的行动逻辑,寻找其持久性参与的动力源泉。本文主要资料来源20155月至2016 11月笔者在NJJY区的JQ、XD 等8个社区开展的田野调查。

文章根据认同理论所着眼的群体(社会)、角色和个人三个维度,将居民认同性参与逻辑划分为来自过往生活的群体认同、来自社会交往的角色认同和来自同命相惜的个人认同。在此基础上,力图揭示老一代人是如何借由集体记忆来探寻和实现其群体认同的;积极分子是如何在获得社会报酬时完成其角色认同的;弱势群体又是如何在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执着追寻中建构个人认同的。这些参与者正是在公共文化生活中获得了不同维度的认同,并进而在多重认同驱使下进一步参与,寻找个体的社会归属感。

三、研究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框架,文章得出以下结论:对多维认同的追逐是持久性参与的主要动因;认同和参与的循环互构是基于认同的持久性参与的重要特征;认同和参与形成互构关系的关键力量是自我价值实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思路与着力点。通过重构基于过往生活的集体记忆来维系群体认同感,实现群体意义上的自我价值;通过取得社会认可的社会报酬以获得角色认同,实现社会意义上的自我价值;通过自身价值重塑建构个人认同,感受人生存在意义上的自我价值的这三条路径,对于各类居民的多重认同感的维系或重塑都具有借鉴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一条:文章推送:Abiding by the Law? Using Benford’s Law to Examine the Accuracy of Nonprofit Financial Reports(遵守法律吗?使用本福德定律检查非营利性财务报告的准确性)

下一条:(What Does Innovation Mean to Nonprofit Practitioners? International Insights From Development and Peace-Building Nonprofits)创新对非营利从业者意味着什么? 发展与和平建设非营利组织的国际见解

关闭窗口

中国 广州市 番禺区 小谷围广州大学城 广东省社会组织研究中心 510006